星研院:潮落之时有黄金——危机下的投资机遇选择

 
 

目前,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仍在持续。过去一年里,通胀上升、地缘风险等因素导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,投资者正面临更具挑战性的投资环境,一部分投资人在投资策略上更为理性和谨慎。

 
而在另一部分投资人看来,危险与机会永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,如影随形、相辅相成。每次重大灾难发生的同时,总孕育着新的历史机会。一如2003年非典和2008年次贷危机,这两次危机的出现,在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和模式的同时,都孕育出了突破性的投资机遇。数据表明,股权投资的最佳回报往往出现在经济衰退之后。
 

 

非典加速互联网行业崛起

2003年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日子里,全城封锁,街道、公交和地铁系统人流稀疏,店铺大门紧闭。线下的生产生活秩序全部停止,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过去的商业模式全被改变了。许多互联网公司都迎来了用户增长和业务增长的黄金时期。

 
购物从线下转移到线上。2003年5月,淘宝网上线。10月淘宝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,为网上交易的双方进行担保。非典期间阿里巴巴每天新增会员3500名,每日供求信息量增长5倍,每天收入1000万元。从此奠定了阿里成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的基础。
 
同样是2003年,刘强东由于线下电子产品生意很差,不得不上网发帖子卖货,结果成交量大幅增长,刘强东认识到网上销售的潜力。2004年初,京东多媒体网正式上线,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京东商城。后来刘强东做出决定,关闭实体店,彻底转型做电子商务。现在京东已经成为年销售9000亿元,市值近6000亿的电商巨头。
 
 
非典成就了淘宝、京东等电商巨头,吹响了线上电商颠覆传统线下零售的号角。非典也确立了数字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地位,因此互联网在中国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的转折点,大大加速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进程,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财富浪潮。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,截至2022年三季度,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总市值接近9万亿元。
 

次贷危机创造优质企业折价投资机遇

金融危机情况下,市场会重塑估值体系。而平时没有机会投资的优质企业,也会受金融危机的牵连,出现暂时经营困难,而带来投资机会。

 
2008年次贷危机,被称为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。华尔街五大投行中雷曼破产,贝尔斯登低价卖给了摩根大通,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,包括高盛在内所有银行都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融资困难。
 
巴菲特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一个系统性风险,并非是高盛自身经营不善所造成的结果,只要行情转暖,又会重新恢复往日的活力,因此在危机时候出现的投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。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向高盛投资50亿美元。除此之外,还大量买入通用电器、星座能源等公司股份,伯克希尔持股的富国银行又以151亿美元收购美联银行。
 
当2008年次贷危机过后,人们惊讶地发现,巴菲特从这次危机中赚取了超100亿美元,回报率40%,远超同期美国政府救助陷入困境的企业所获得的12%收益。这样的投资正符合巴菲特“别人贪婪时我恐惧,别人恐惧时我贪婪”的逆势投资思维。
 
 
像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,根据Pitchbook针对欧洲私募并购基金的一组统计数据为例,2008年金融危机后,优质企业估值出现显著下行,创造出“黄金坑”式的交易机会。
 
 
这一现象在当下的中国再度出现,我们以近3年沪深300指数为基准指标来看:沪深300指数(白色线)在三年内并未有实质性的上涨,但目前该指数市盈率、市销率、市净率(橙红色、黄色、绿色线)均有下滑且低于市场表现,说明中国企业估值被严重低估。另一方面在每次下跌空间里,机构投资者净买入(紫色线)都会快速激增,说明机构投资者正在利用中国股市的低估值性进行获利。
 
 
正如上文我们看到的,每一次危机来临,会带来新行业新格局。近几年美国对我国半导体、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打压之下,国家对于底层技术的自主可控、产业链的国产替代提升到非常重视的程度。以半导体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硬科技,已经成为继移动互联网之后中国下一个财富浪潮,将诞生一批细分领域的科技巨头。
 
作为投资人,可以过去的市场走势中意识到,现阶段正处于新一轮财富浪潮的发展阶段,顺应政策方向和市场变化的趋势去投资,将在这一次硬科技浪潮中占据先发优势。同时,现阶段也处于一个优质项目被市场低估的特殊阶段。等到经济基本面从衰退走向复苏,资本市场整体周期性向好,这些优质项目能够带来投资回报率的提升。这也符合熊市投资,牛市退出的投资理念。